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吃什么药 上消化道出血用什么药

2019/4/18 14:14:43来源:热心医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的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虽然目前内镜下止血、放射介入、手术治疗广泛开展,但是受医疗条件,技术水平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限制,药物治疗仍是其基本的治疗措施。下面热心医生给大家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有哪些。



问:胃出血能吃中药吗 如何治疗比较好

答:你好。最好吃西药。还有果胶铋。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药物概况

  抑酸药物

  包括H2受体阻滞剂(H2RA)和PPI。

  荟萃分析显示,静脉注射H2RA与安慰剂对比,H2RA未能明显改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再出血、减少手术需求和降低死亡率,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共识意见不推荐急性溃疡出血患者使用H2RA。

  PPI强效持久抑酸,快速提高胃内pH值,能有效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对于消化性溃疡并出血,PPI止血效果显著优于H2RA,并可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再出血率。从2002年至今,国内外指南推荐PPI广泛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2012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颁布的《溃疡出血患者处理指南》明确指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前后均应使用PPI,持久维持pH值很重要。该指南推荐,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在内镜治疗前,先静脉推注80 mg,再每小时8 mg进行静脉输注,可降低内镜检查时出血征象高危患者的比例及接受内镜治疗患者的比例;在内镜下治疗成功后,对于溃疡伴有活动性出血、无出血但可见裸露血管或附着斑块的患者,强烈推荐静脉输注PPI 80 mg,并持续8 mg/h连续输注72小时。目前常用的PPI有很多,如何评价PPI和氯吡格雷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氯吡格雷部分由CYP2C19代谢为活性代谢物,使用抑制此酶活性的药物将导致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的降低并降低临床有效性,因此不推荐与抑制CYP2C19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联用。所有的PPI均需要经过肝脏CYP2C19酶的代谢,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对细胞色素酶抑制作用较小,对氯吡格雷疗效影响小,可以和氯吡格雷联用,如果必须使用奥美拉唑,可选择无需肝脏代谢激活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

  止血药物

  包括全身止血药物和局部止血药物。

  全身止血药物包括维生素K1、酚磺乙胺、氨基乙酸、氨甲环酸、氨甲苯酸、血凝酶、巴曲酶等,可增加栓塞的风险,国内外共识和指南认为止血药物疗效尚未证实,不推荐作为一线药物使用,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避免滥用此类药物,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等。局部止血药物包括凝血酶、8%去甲肾上腺素、云南白药等,在消化道出血时可作为辅助用药物。

  降低门脉压力药物

  包括垂体后叶素及其类似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垂体后叶素及其类似物通过收缩内脏及全身动脉,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降低门脉压力,发挥止血效果,虽然随机临床研究显示总体止血率达50%~80%,但再出血发生率高,不能提高存活率,而且不良反应较多,可引起心肌或外周循环缺血、心动过速、高血压、低钠血症和液体潴留,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慎用。

  生长抑素可收缩内脏血管,减少胃肠道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力抑制基础及刺激后的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和胃泌素的释放,刺激胃黏液分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少下静脉丛血流,从而降低曲张静脉壁的压力,增加血小板凝聚功能。《2016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推荐,在怀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一线方案,建议早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生长抑制及其类似物或血管加压素,尽管部分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也可有效降低门脉压力,但也可降低血压、使心率增快,因此急性出血期不建议使用。与其他药物或内镜治疗相比,生长抑素和奥曲肽未能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结果,不推荐作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常规使用,急性溃疡出血者不推荐常规使用生长抑素和奥曲肽。在急诊确诊是否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非常困难,部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没有肝病史,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因此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病因明确之前,可以经验性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方案为静脉应用生长抑素+PPI。

  从上述我们大概知道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药物有哪些,如果上述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可以直接咨询热心医生网站上的热心医生或者在微信公众号(rxys99)上咨询。


上一篇:消化道出血怎么治疗

下一篇: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相关文章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常见原因有哪些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常见原因有哪些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怎样预防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怎样预防消化道出血

相关问题

热门文章

口腔溃疡护理攻略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

Copyright©2012-2016(闽13021446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