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性咽峡炎就是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夏、秋季时节容易发病,婴幼儿是此病的高发人群。那么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我们该如何预防呢?下面和热心医生一起来了解下。
答:你好!这两种属于同一种疾病。应该是疱疹性咽峡炎。应该是同一种疾病。是疱疹性咽狭炎。这个比较准确。
疱疹性咽峡炎类似手足口病,也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以发热、咽红、咽痛、上腭黏膜水疱为主要症状的婴幼儿期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在夏、秋季节流行,冬季也偶尔会发生。
潜伏期:一般有1~2天(不超过3天)的潜伏期。这期间,患者不会有任何症状,但是体内病毒大量复制
前驱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只是发热,可有咽红、食欲不好等症状,无法与普通感冒等相鉴别。
症状明显期:在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后的当天或第二天,上腭黏膜即会出现小水疱,2~3天内直径变为2~3毫米,继而破溃,形成白色或黄色的溃疡。发热是主要的伴随症状,但通常体温不高,几乎在水疱破溃的同时,体温开始逐渐恢复到正常。水疱破溃成小溃疡后有疼痛感,会影响到患儿的进食,婴幼儿会表现为流口水、拒食,会持续2~3天。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情较轻,却也会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也可能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所以,如果持续高热、溃疡不愈等要考虑就医,一旦出现呕吐、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尽快就医。
关于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教科书上的描述是:该病夏秋季节高发,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柯萨奇 A 组病毒感染所致,一般起病急骤,临床症状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症状,体检可见咽部充血,咽峡部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1 - 2 日后疱疹破溃形成浅溃疡,具有自限性,病程 1 周左右,一般预后较好。
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却是这样的:
1 个典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1 - 2 天后手足臀部出现皮疹了,该如何向家长解释?
诊断明确的疱疹性咽峡炎,却出现与病毒感染相违背的白细胞明显升高表现,抗菌药物用还是不用?
疱疹性咽峡炎与疱疹性口腔炎、溃疡性口腔炎的概念混用?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除了柯萨奇病毒 A 组之外,还有哪些病毒?
如果该病与手足口病存在一定关系,那么预后还会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好吗?
为此,本文就以上问题与大家一道进行复习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1.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常见病原体有哪些?
疱疹性咽峡炎系由肠道病毒感染导致,主要见于柯萨奇 A 组病毒,如 2、4、5、6、8、10、16 型, B 组 1、2、3、4、5 型也可致病,但相对少见。
A 组 5、6、10、16 型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的常见病原,近年发现 EV71 也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重要病原之一。
2.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关系是什么?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具有一部分相同的致病病原,并且有类似的流行季节与临床症状,所以二者之间经常容易混淆。
按照《2010 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患儿疱疹性咽峡炎早期手足臀部尚未出现皮疹时,需注意与家长沟通,观察手足臀部皮疹,如始终未见手足臀部皮疹,则可按疱疹性咽峡炎处理,不宜诊断手足口病 ;
一旦发现手足臀部典型疱疹,则应按照手足口病处理;
对于重病例与皮疹不典型病例,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抗体作出诊断。
3. 白细胞升高,用不用抗菌药物?
一般认为,细菌性感染可见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病毒性感染白细胞多正常或减低,且分类常见淋巴细胞为主。
但这种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病毒感染,如临床上 EB 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则更常见到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升高表现。
白细胞计数升高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往往不一定存在细菌感染[7] 。临床研究证实,在病毒感染早期常出现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升高,这种情况可在幼儿急疹、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患儿得到验证[8] 。
也有研究结论认为,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白细胞轻度升高并不能提示细菌感染,而更多则是病毒感染导致,当白细胞计数》13.5×109/L 时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上疱疹性咽峡炎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很常见,不排除少数患儿存在混合细菌感染可能,但如结合患儿临床症状或按照一元论的诊断原则,其实大部分患儿可能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更多疾病问题,你可以直接咨询热心医生网站上的热心医生,或者在微信公众号(rxys99)上咨询。
上一篇:疱疹性咽峡炎吃什么药
下一篇:疱疹性咽峡炎能自愈吗
Copyright©2012-2016(闽13021446号-19)